\
聖索菲亞大教堂 在建築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,從藝術層面而言,不論是建築結構、 大小、 功能都讓人嘆為觀止
,極具藝術價值,也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,是一幢~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建築典範
。原稱Magna Ecclesia 「 大教堂」的意思,五世紀後成 Sancta Sophia 「神聖、 有智慧」之意。在整個拜占庭帝國時期,它一直是君士坦丁堡最大的教堂
。
聖索菲亞大教堂 始建於公元325年,在1453年以前,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,1453年被土耳其人占領,改建成為清真寺,1935年變為博物館 (Ayasofya Muzesi)。
帝王之門 帝國大門是帝王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
,門上方的鑲嵌畫~<<全能的基督>> 基督神像坐在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,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。書上寫道:「和平與你同在。我是世界的光
。」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圓雕: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,右方是聖母瑪利亞。這些鑲嵌畫表達了基督將永恆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。 我們從帝王之門
進入大教堂參觀囉!!
內部裝潢和柱子的大理石是從安納托利亞和敘利亞古城帶回來的。
巨大的圓框雕飾被加掛在圓柱上,刻有阿拉、先知穆罕默德、四大哈里發及穆罕默德兩位孫兒的名字。
上半方圓頂馬賽克<<聖母子>> 聖母瑪利亞坐在寶座上,雙腳安放在檯座上,耶穌在她的膝上。
圓頂 頂部書寫著一圈阿拉伯書法,整個圓頂共有40個肋脊組成。圓頂底部有40扇彩色玻璃窗戶,這些窗戶將光線
引入大廳各處,造成神秘的光線
,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,原本就雄偉的圓頂因此顯得更加有趣
。
聖龕祭壇(Mihrab) 位處後殿的「米哈拉布」,由於曾是清真寺,設有一祭壇面向聖城麥加,底部貼有大理石薄片,上有墨綠色土耳其瓷磚,瓷磚上用金色撰寫可蘭經語句
,兩側是一對大型燭台,陽光
透過彩色窗戶射入這片半圓形區域。
明巴講道堂 (敏拜爾 Minbar意思是台階) 在清真寺中使用的一種宗教器具,多為木質且裝飾豪華,通常由宗教首領站在上面向信徒們講解古蘭經中的內容。
二樓迴廊被設置成馬蹄形,環繞著教堂正廳, 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使用的。
著名的哭泣柱(Weeping Column) 把大拇指放進洞裡,以其為圓心,其餘四指貼著柱面轉一圈,祈求健康平安。
到 二樓迴廊 參觀
從二樓迴廊眺望,視野超好,可以看見蘇丹樓座(整修中
)、米哈拉布、敏拜爾以及圓牌、鑲嵌畫。
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,聖索菲亞大教堂即被轉換成清真寺, 基督教的鑲嵌畫被刷上石膏
,後來才修復。
<<三聖像>>馬賽克 三聖像因人物面目柔和、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聖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鑲嵌畫。下半部已嚴重敗壞
,下方有一個原示意圖。
二樓窗外眺望 有看到藍色清真寺耶!!
<<佐伊馬賽克女皇>> 鑲嵌畫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藍色長袍(拜占庭藝術的習慣),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,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聖經,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「IC」及「XC」,意指「耶穌基督」 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。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,象徵著他在教堂的奉獻;佐伊女皇手持卷軸,象徵著她作出的奉獻(參考維基百科)。
從托普卡批皇宮看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YA!!我有照到
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