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東文化之旅~今日至隸屬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卑南遺址公園,一窺5000多年前,史前人類的生活。
準備去考古現場囉!!老爸一向很認真,會緊跟著領隊聽解說、做反應和發問,是配合度極高的學生。
卑南遺址公園位在台東火車新站旁,過去為卑南文化公園,2018年更名為卑南遺址公園。
在5000多年前,就有人類群居生活在這片土地上,為了保存重要結構,便搭設棚架保護,透過考古發現和專家研究,能更了解當時人類的生活。
範圍不算大,但可以不用晒大太陽。
砌石牆是用石頭堆疊成的,防後方土石流失或崩塌,也有石牆功能,可見當時已經有不錯的建築技術。
聚落呈現東北-西南的軸向規劃,遙指卑南族的聖山~都蘭山,石板棺用板岩做成的棺材,旁邊有一些陶器碎片,可能為陪葬品(在出土的石板棺中,也出現玉器、石器,象徵身分地位,有階級之分),當時人類生活中已普遍使用陶器,而且有靈魂觀念,相信死後另有世界,並有喪葬習俗。
聆聽導覽搭配一旁的看板說明會更清楚。
石柱是柱子遺留下來的殘骸,建築結構的一部分,用來支撐房屋。
排水溝如同今日的自來水管線,當時已經會引"水"來生活,水道旁築有砌石牆,嚴防土石崩塌,影響用水。
"水"從很遙遠的地方引過來,真厲害。
一圈一圈的砌石圈,推測是用來儲存食物的地下儲藏空間,還蠻多砌石圈的。
石臼研磨 卑南遺址出土許多石器,農具(石刀、石斧、石鋤、石鐮)、打獵工具(石矛、石鏃),而且有打製、磨製及穿孔等技術。
石英雲母片製成的石梯,可能為梯子、餵養牲畜的器皿...,因為數量稀少,也推測是特殊場所的器物,但真正用途不明。
史前人類互助合作,建築出一間間比鄰而居的房屋,整齊一致的結構,展現出卑南在3500年前高度凝聚的社會文化秩序。
卑南遺址公園地標 一級古蹟~月形石柱 板頁岩,為目前僅存原狀,未被移動的石柱遺跡。
上方有個月亮造型,花東又不產板頁岩,石頭是來自中央山脈,那到底有什麼功能呢
?
因與台東車站很近,還照到普悠瑪耶!!
旁邊一塊與月形石柱相同的板頁岩來說明,這板頁岩上挖了兩個"洞":石柱可能為建築的一部分,鑿圓孔以利用來支撐房屋樑柱;另一說由於板頁岩要從中央山脈運來,開鑿圓孔方便運輸
,但開鑿圓孔的部位結構改變較薄,經過風化,斷裂成月亮形~月形石柱
。
台東產釋迦,沿路有多釋迦樹和在賣釋迦,還有釋迦冰、釋迦餅,但已經品種改良,這是早期的釋迦,學名山刺番荔枝,別名日本釋迦,可做果樹也可當行道樹。
花黃綠色,果實可食用,與一般釋迦相似,香氣濃郁,可做成冰淇淋。
有看到果實喔!!
喜歡室內的,可以至展示廳,像博物館一樣,有定時導覽,若有時間充足,體力尚可,還可以走去看卑南族少年會所、史前家屋。
卑南遺址公園
臺東縣臺東是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
開放時間 9:00-17:00(周一公休)